這是我從去年12月帶團的時候就很想寫的文章,因為遇到大雪,感觸很多,都構思好了,卻遲遲沒有落實,懶得打字,反正就是很懶。現在振作起來,發憤圖強,把他寫好打好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  大雪沓來,接連好幾天,老天為了迎接我,在布拉格全面舖了厚厚的一層銀白色地毯,這樣的迎接方式,似乎不是什麼好的待客之道,寸步難行,厚厚的雪來不及刮除,街上巷弄間,沒有任何方寸路面能夠顯露,這個季節很有味道,冬天的布拉格,很有感覺,不同於春夏秋季,有感覺是因為有雪的照應,讓內斂的布拉格更有塵封的意境,不像夏天時那麼的人滿為患,人多就充滿了市儈,人多代表生意活動就多,而冬天來太好了,人少了許多,有更多體驗建築美色的視野空間。

      雖然冬天人少了,但是十二月份的歐洲城市,市中心倒是也熱鬧,因為聖誕市集正從此刻開始,一直進行到聖誕節前夕。

      老城廣場似乎己成了目前到訪布拉格一個最重要的人員集散地,從這裏,自成一中心點,向外輻散,踏入老城廣場的那一刻,真不知你的視線焦點應該從何定位,就像在看一部360度環景的劇作一般,同時演出,到過布拉格好幾次,自然懂得了解當中的底蘊,就像看身處劇作一般,知道該從何看起。

      建築是布拉格最偉大的資產,若是單純將它們視為觀光資源,雖說珍貴,卻又顯得俗氣,對我來講,它們就是文化產物,值得欣賞與讚頌的景物。因為捷克在近代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,並沒有直接牽涉為戰爭國家,導致捷克尤其是像布拉格這個歷史風華古城沒有受到炮火攻擊,讓所有珍貴的歷史建築完整無缺,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,而老城廣城四周就是14世紀以來各式藝術建築的最佳展示場所。

      在老城廣場的一個定點停留下來,環顧四周,從古樸蕭瑟、高聳上升的哥德式、講求均衡平行、山形在上的文藝復興式、花紋雕像、動感呈現的巴洛克式、金銀點綴、裝飾取勝的洛克克式、多樣混合式乃至於到新藝術風格的建築,呈現在目,細細看著每一棟建築,各有特色,各有當時世代的建築工藝與故事。

      提恩教堂,高高的哥德式雙塔,後世還點綴上洛可可的金珠,像綻放的花朵般高貴,巴洛克式的白色石灰泥建造的聖尼古拉教堂,以及四周各式各樣彼此排列的華麗建築。布拉格正是所有建築研究學者的朝聖城市,這裡的建築豐富,十足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,素有露天建築博物館的美稱。

      老城廣場上最高的建築屬於舊市政廳塔,遊人登塔可以一覽布拉格市中心的美景,可遠眺可近觀,層次分明,目不暇給,而下半部的天文鐘,更是布拉格最著名的遊客聚集關注的地標,每到整點,上方的報時鐘準時運作,其中代表「死亡」的骷髏雕像手拉鈴鐺,兩個窗櫺拉開,耶穌十二門徒繞行出現,報時完畢,每每引起眾人歡呼,讚賞這得來不易的發明,而當年的發明者卻也因為如此高等發明,遭致盲眼待遇,以防此人複製同等儀器於他處,而失卻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,故事雖殘忍,卻更顯得天文鐘的設計技術之高明,或許技術令人讚佩,甚加吸引人注目的,其實是它的亮麗外觀,配合下方十二黃道鐘,雙圓形的設計,直是世上絕無僅有,別無分號。

      16世紀歐洲曾經發生過宗教改革的運動,而捷克,當年所稱波西米亞,早於一百年的15世紀,便已推動宗教改革,胡斯,捷克史上最偉大的宗教家,為了回歸聖經精神,不見容於當時腐敗的宗教當權者,被以火刑處決。胡斯追隨者在數年後起而發動慘烈的胡斯戰爭,歷經17年的決戰,死傷無數。1915年,在胡斯被處決的五百年後,一個布拉格最重要的地點,一個人潮最多的地方,老城廣場,豎立起了紀念雕像,胡斯的重要性以及受到尊重緬懷的程度,不言可喻。來到老城,別忘了看看胡斯雕像,想想當年真正宗教家的犧牲精神,既使當今務實的捷克人民,宗教信仰比例不高,對於胡斯的精神,至今尚且敬佩不已的體會。

      慢慢的步行在老城廣場上,天冷,毛帽、手套離不開身,若是久露在外,不免凍傷之虞,市集上的烤肉香氣瀰漫空氣中,材煙發散,站立於旁,溫暖有味,口中吐出的熱氣蒸散其中,煞是有趣。離開市集的範圍,往外步出老城廣場,風格似有差異,整齊直通的精品街,隱然是布拉格老城裏最特別的一條街,特別之處在於,假如在現代化城市,它將一點都不特別,因為老城裏石板路,彎曲無序的窄小巷弄是老城最形特色之處,而精品街卻是一道柏油舖設配上尚稱寛暢的人行道,加上行道樹直列,兩排停車位上停滿車子,世界精品名牌,幾盡囊括其中,讓喜愛名牌的購物者流連忘返,這樣的景象,自是現代化城市的必然配備,而布拉格卻絕非可歸類於現代化城市之林。

布拉格老城.jpg  

      捷克在1989年後,至今僅且22年,經濟復興除了工業以外,觀光資源直是扮演極端重要的角色,精品街的景象自是讓人見微知著。

      精品街的出口是寬闊的河岸,冷風加烈,環抱雙臂,人行道的積雪,薄薄滑滑,甚難行走,艱鉅程度,隨著靠近相鄰精品街的猶太區域而更加深重,這裏原本是隔離區域,猶太人在歐洲的遭遇,不由分說,評價各斷,但他們的理財長才,最被18世紀時,統治波西米亞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約瑟夫二世國王所借重,猶太人在捷克的地位因此解放,全面賦予猶太人應有的權利,解除布拉格猶太區的隔離政策,約瑟夫區便因此立名於此。

      走進猶太區,素靜的會堂,自是不比基督宗教教堂的規模,一排的猶太紀念品攤位,背倚陳年積累,墓碑層層相疊的猶太墓園,猶太人的遭遇,在這墓園實是充分體現,令人同情、悲憫,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多年的改革與善良有加的捷克人民,成為全歐洲最善待猶太人的一個民族,說是善待,其實只不過是對待猶太人就像對待自己民族一樣的普通,只是相較而言,站在猶太人立場,只能說認同捷克的不迫害與同等對待,實在說不上感激。

      正在往新城的方向行走,積雪、人潮雙重障礙,你甚至得時時小心行人突如其來的滑倒,時時提醒自己踩穩腳步,捷克的悲然歷史不就是如此,而邁向新城是否代表邁向新生,史梅塔納:捷克民族樂派之父,「我的祖國」第二樂章「莫爾道河」優美悲壯、開闔新局的樂聲在我腦海浮現,即使聽過無數次的樂章,每每令人動容

      這裏的新城其實並不新,至少不若精品街來得新,而新城的聖瓦茨拉夫廣場,許多的故事在此發生,原為馬市的此地,在19世紀中,以捷克十世紀時,有救世主稱號的聖瓦茨拉夫國王為名,而為聖瓦茨拉夫廣場。1918年,捷克國父瑪薩里克在此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,暫時脫離幾百年來外族的統治,1939年希特勒佔領捷克時,在此大肆遊行,1946年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在此創立,1952為了紀念史梅塔納,音樂會便以史梅塔納忌日512,以「我的祖國」樂章拉開為期二十天的音樂節序幕。

      到了1960年代,捷克自1948年淪入共產黨政權後,首度開放若干人民權力,爭取民主,史稱有別於音樂節的布拉格之春運動,最終導致1968年蘇聯派兵鎮壓,運動結束後二十年的1989年,靠著言論的巧妙地下傳播,集會遊行的時機,民氣沸騰,就在這個寛大的廣場,成就一場號稱「絲絨革命」不流血政變,從此推翻共產黨統治。

      廣場正面迎來的是國家博物館以及壯偉的聖瓦茨拉夫騎馬雕像,兩旁飯店、百貨林立,相對照於過去歷史,有別苗頭,似乎在告訴歷史,看看我現在的模樣,我從百般欺淩中走出來了,而歷史你永遠改不了你的定位,我讓自家人給看管照顧了,享自家的權力,盡自己的義務,而歷史,幾百年的歷史,你永遠活著別人的陰影之下,歷史我正式幫你推入歷史,我們喚醒你只因為我們記取過去的受迫教訓,與懷念過去為了民族而奮鬥的勇力們,捷克人的命運的確在這二十年來重大改觀了,從十四世紀開始,一個斯拉夫民族被迫接受日耳曼文化,一直到淪為共黨鐵幕,前後6百多年歷史,捷克人奢言自治,捷克在自己的土地上號召民族復興,就像在自己家裡,卻還得向外人宣稱此地是我家,物為我用,財為我生而不可得似的。

      捷克人,遭逢歷史的沉重, 宗教的早期災難,世俗的影響,尤其在共產黨統治下的習氣嚴肅,民生凋零,造就了捷克人的務實內斂,布拉格的夜晚是豐富的,是跳動的,不若其他歐洲城市的早早沉靜,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捷克的務實本性,。而內斂的說法卻來自行為與應對進退的態度,你未曾聽過捷克人的大笑甚至是嬉笑,掩飾情緒是捷克人的本能,或許是深重歷史的影響,我推測,在共產黨的統治下,的確讓人們收起了歡笑,讓人們多了許多防備之心,甚至失去溝通的耐性,一直到現在,似乎無所改善,習慣必須成自然,當造訪布拉格時,及早習慣當地人這樣的行為態度,才是你的最佳態度,否則你無法自然。或許你無法體會,相信你有朝一日造訪此地時,你會相信我所言不假。

      白天的布拉格建築顯明多樣,相對於夜晚而言,幻化的極為一致,不再像白天一樣那麼片段接續而成的景象,而這夜景的一致性,一字以概之,那就是「美」,這美不僅是建築本身所呈現的刻劃,最令人難以忘懷的,其實是建築所發散的光輝。「金色布拉格」是布拉格的另一個稱號,燈光打在建築上,反射出來的金黃光暈,它們在遠處,卻讓景物變得比白天清晰,讓人直呼不可思議的影像,老城的提恩教堂、火藥塔,查理橋頭上遠望城堡,是在我排名中布拉格的三大夜景,在布拉格的遊覽,對於那些早早回飯店休息的遊客,真的很可惜的錯過了這樣的美景,就像上阿里山錯過了日出的那樣的枉然。

      滿足的情緒,掛在回到飯店的時刻,遠眺城堡的美景,令人讚嘆的景象,前所未有的感受,迴盪在腦海中,揮之不去,這是旅程中最大的滿足,城堡將於明日再度造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華哥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