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學的經濟--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
作者: 詹偉雄 (數位時代雙週刊 總編輯)
出版日期: 2005年7月
出版: 藍鯨出版
(部分內容為原文,摘錄自此書,當中也有本人之認知及註解)
n 從商品,設計,使用,工作,服裝,到品牌,城市及品味美學著手
n 美學經濟在台灣:
台灣的製造業走到瓶頸,淨利走到谷底,代工已不再是唯一之途,必須從理性知識為美學感性, 但台灣如何走向美學經濟?
製造業以生產條件為依歸,如何兼顧生活條件,生態條件,有美學的,風格的生活,才能創造出美學的風格化的產業發展,生活條件和產業條件要相和,台灣的工作者談不上有美的Life Model, 若設計行銷人員本身未在生活上藉由創意及甜度,就無原創產品及服務問市。
例﹕LV MH 集團的營業額為兩個台積電之多
台灣產業要跳脫以往舊思維,創意生活優於創意工作
語錄﹕1.法國人說巴黎裝扮世界女人
2.美學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體。行為。感情和激情,把自己不折不扣的存在, 都當成一件藝術品
第一章 美學的經濟
n 探索台灣新興的「消費社會」
從生產端到消費端,講究美感,iPod,新力,New Balance—外銷訂單美學化,內需市場煥發美感,IKEA,日用品,飲料,汽車(機能,配備轉為生活式樣訴求)。
新詞AQ,(Aesthetics Quotient,審美指數)消費動力不再只是使用功能,而是加之與象徵符號功能,如LV,BENZ, Burberry,干邑白蘭地,功能消費轉為符號消費。
自由等於充分彰顯自己意志的權力,資本主義社會下,只少數人擁有自由(支配市場),產業界出現規模經濟,自由競爭反造成消除競爭,及壟斷,如郭台銘等大企業家。每個個人亦想從生活中享受片斷的自由,人因消費而「充分彰顯自由意志的權力」,擴大消費需求,日積月累刺激消費,便不能光功能訴求,美學之於消費便蘊孕而生。
符號不是沒有章法的,作者列出了三個符號三素,包括符號組合(單一產品之多重美學搭配), 符號排序(產品訴求重點),及符號歷史感(產品特色及重點之消費者記憶)。
要美學,便不能太過於混雜,消費產品的極簡主義風便蘊運而生,iPod當然是最好的例力。
要體現消費自由,似乎百貨公司,購物商場不管是名品或量販店都是不錯的地點,從目前台灣購物中心不斷的開設,可資證明,至於打造一個優雅高貴時尚的購物環境,則又是另一個課題。
台灣需要朝美學經濟方向努力,包含企業文化亦是,如何打造一個世界美學潮流的列車,是我們所要面對的。
n 學美的社會
日本人愛美所以印尼的出口受惠,日本人受美,造就了該國工業支配了世界的消費市場,而歐洲人因美學在生活中就己然體現,而賺盡了全世界人的荷包,賣酒,賣景點,賣明星,他們的工作時數是少的,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所得。
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愛美-愛美的事物-從生活中體驗美,進而才能塑造一個台灣的美國經濟體, 國產的電子用品如手機,筆記型電腦,似乎正在創造這樣的經濟品牌。
n 設計就是國力
國民所得兩萬美元以上的國家似乎都有這種特性,那就是工業設計能力,台灣,有部這樣的能力,但還是以代工為經濟主力,諯賴企業家的魄力與決心,設計,創意及品牌行銷,而非只是製造,求穩定的温飽。
影視娛樂工業是美學藝術的一大展現,隨之而來的是效益是不容忽視的工業產品的銷售,如電影裏的車,當然車若沒有了設計,是不會受重視的。當你的工業產品的設計,在全球大受歡迎的時候便是你國力躍進的時候。
而歐洲光靠設計做為出口,就可以賺進大把鈔票,最明顥的例子,瑞典的IKEA的產銷「北歐設計+當地風格+就地生產+現地配送」訴求「設計出口」而非「產品出口」而台灣還是老樣子,一定要有實體的貨物出口,才算是出口。
韓國三星致力於品牌行銷,設計當然是最重要的一環,他山之石可以攻厝,三星所設立的「創新設計實驗室」(Samsung Design Bank),所發揮的成效,可為國內製造家之借鏡
設計要有同理心,如果設計者無法在生括中體現品味,瞭解消費需求,那麼就不可能設計出受消費大眾青睞的產品,當然也就影響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。
(未完,待續…)
第二章 新消費社會
第三章 創新方法論
第四章 全球化衝擊
第五章 人文的思索